跨越山海的心灵交响——中阿关系”亲实广深”的时代侧记

六月的阿布扎比,室外热浪翻滚,哈姆丹·本·扎耶德学校的礼堂里却流淌着沁人心脾的清凉。聚光灯下,17岁的苏尔坦深吸一口气,用略显生涩却字正腔圆的中文喊出那句让全场沸腾的宣言:“从现在起,让我们一起成为阿联酋的超人!”台下爆发的掌声如潮水般漫过整个大厅,映照着哈姆丹毕业生们眼中跳动的光芒。这一刻,语言不再是符号的堆砌,而是情感的直抵人心——在这所将中文纳入必修课的学校里,每一个发音准确的汉字,都是中阿民心相通的生动注脚。

“亲”的友好底色更加鲜明:文化交融的破壁者

这是中国驻阿联酋大使张益明连续第三年参加哈姆丹学校的毕业典礼。每一次,他都会被孩子们真挚的中文表达所打动。典礼结束后,学生们纷纷围上来,用中文向他问好,争相合影。一位身着传统白袍的父亲激动地握着张大使的手说:“我的大儿子现在是阿联酋空军飞行员,驾驶的就是中国的L15教练机;小儿子今天很荣幸上台用中文发言,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连接着中国和阿联酋的未来……”

这样的场景,在哈姆丹学校并不少见。作为阿联酋中文教育“百校项目”的旗舰学校,这里的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中文,在高中毕业时已经能熟练运用这门语言交流、演讲、撰写文章。更令人欣喜的是,今年的毕业生中,已有不少人拿到了中国一流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他们即将踏上前往北京、上海等地的求学之路。

时光倒回2006年,时任阿联酋王储、现任总统穆罕默德以高度的远见卓识作出人才培养“向东看”的战略选择,亲自推动创立中东地区第一所开设中文课程的公立学校哈姆丹学校。2017年,穆罕默德王储视察哈姆丹学校,充分肯定中文教学取得的成果,并提出在一百所公立学校开设中文课程的设想,很快得到了习近平主席的大力支持。两年后的北京,穆罕默德王储访华并与习近平主席共同见证签署历史性备忘录,让中文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在阿联酋171所学校生根发芽,如今已有7.1万名学生在这片“语言绿洲”中成长。

2024年春天,40余封来自哈姆丹和亚斯学校学生的信笺飞越沙漠抵达北京中南海。不久后,一封饱含深情的回信跨越六千公里而来。墨香未干的信笺上,习近平主席勉励孩子们学好中文、了解中国,为促进中阿友好贡献力量。这份期许点燃了新一轮“中文热”,连王室成员都踊跃加入“汉语桥”的角逐。次年,写信的孩子终于踏上圆梦之旅,登长城、看熊猫,体验中国的最新发展,参观北大校园,与中国青年交流交心、互学互鉴。

毕业典礼临近尾声,张大使为学生们颁发毕业证书的画面被镜头定格,恰似中阿两国正为年轻一代“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当苏尔坦和他的同学们在毕业照里比出“爱心”手势时,或许并未意识到,自己正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他们的成长轨迹早已与中阿关系的未来紧密相连。而这份“亲”的底色,正因他们的存在,愈发鲜明动人!

“实”的重要支撑更加牢固:大国重器铸就合作基石

沙迦港码头,烈日已将甲板烤得发烫,青年外交官们的皮鞋底似乎都要融化在“创力轮”的甲板上。这艘我国目前功能最为齐全、作业能力最为强大的海上抢险打捞工程船正在进行补给作业。一位晒得满脸通红的工程师不无自豪地介绍道:“我们年初刚完成在西非的项目,这次‘创力轮’首次来到中东市场,我们有信心展示好中企形象!”

就在2年前,青年外交官们站在阿布扎比的码头上,还目睹了另一艘“大国重器”——“天鲲号”的雄姿。这艘亚洲最大的自航绞吸船在阿拉伯湾的碧波中吞吐着沙石,其15000米的超长输送能力让在场的每一位参观者都为之震撼。船员指着远处正在成型的陆地说:“胡达里亚特岛疏浚吹填工程完工后将助力当地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而它的地基就是我们‘天鲲号’从海底‘种’出来的。”

两次参观让青年外交官对“一带一路”项目的认知更加生动立体。在“天鲲号”的驾驶舱里,操作员演示着智能疏浚系统,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实时显示着海底岩层的硬度。“我们刚来时就遇到了70兆帕超硬岩石层,结果我们的绞刀直接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一名船员指着远处几艘欧洲制造的挖泥船说:“在这个全球最高端的疏浚市场,我们不仅站稳了脚跟,更改写了游戏规则。”

在“创力轮”的驾驶台,青年外交官们还了解到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2月份的某天深夜,正在海上执行任务的“创力轮”发现一艘木质渔船遇险,3人落水急需救援。船上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指挥驾驶台启用探照灯、强光手电及无人机锁定落水人员位置,船舶动力系统紧急备车调整救援姿态,并迅速下放救助艇展开救援。最终仅用时15分钟,便将3名遇险渔民安全救起,彰显了中国救捞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离港前,站在“创力轮”的甲板上回望繁忙有序的港口,张益明大使的话再次回响在青年外交官们耳边:“走近大国重器,见证创新发展!”大家蓦然明白,这些“大国重器”不仅是钢铁构成的工程设备,更是中阿务实合作的友谊丰碑。当“天鲲号”的绞刀破开阿拉伯湾的海床,当“创力轮”的起重机在海上风电场举起绿色的希望,它们正用实实在在的方式,在阿拉伯湾这片蔚蓝大海上浇筑着中阿两国关系的坚实基础!

“广”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文明交响共谱未来新篇

迪拜歌剧院水晶吊灯的光芒如水般倾泻而下,将整个音乐厅映照得仿佛星河璀璨。“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是文明交流最动人的桥梁。”张益明大使的开场致辞简短有力,却让在场观众感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期待——这里即将举行的,不仅仅是一场音乐会,更是中国艺术家以古典乐形式登上迪拜最高艺术殿堂。

当“00”后大提琴家李拉的琴弓轻触琴弦,《中国之诗》的第一个音符如同一滴墨汁,在寂静的音乐厅里晕染开来。钢琴家黄秋宁的加入则让音乐骤然丰盈起来,在演奏《七首中国小调时》,中国民乐特有的滑音与装饰音通过大提琴深沉的表现力,在西方古典乐的框架内焕发出独特魅力。台下的观众们不由颔首,由衷称赞:“这是用国际语言讲述的中国故事。”

演出的高潮出现在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特别准备的《黄河大合唱》选段《黄水谣》的演奏中,以完全不同的情感震撼了全场。这一刻,音乐超越了国界,成为人类共同情感的载体。正如一位阿联酋乐评人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今晚我们见证的不仅是艺术的交融,更是一种新型文化关系的诞生——平等、互鉴、共美。”

这场音乐会的余韵远未结束。据悉,这是中国驻阿联酋使馆发起的“中国古典乐”系列音乐会的首场演出,下半年还将举办两场,邀请更多中国优秀艺术家现场演出,为阿联酋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呈现多姿多彩的中国艺术。

当大提琴的共鸣箱遇见阿拉伯乌德琴的梨形琴身,中阿文明对话正在谱写新的乐章。在这个长期被西方古典乐主导的艺术圣殿里,东方的声音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部,而这仅仅是广阔发展方向的一个动人开端。

“深”的战略选择更加坚定:金融合作构筑命运共同体

纳斯达克迪拜交易所的玻璃幕墙折射着清晨的阳光,“工银绿色债券56亿美元”的字样格外醒目。这个数字背后,是中阿两国在金融领域战略互信的深度沉淀。当张益明大使摇响上市铃声时,不仅宣告着一笔30亿离岸人民币债券的成功上市,更象征着两个文明古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变革中的战略握手。

在交易所会议室里,一场闭门会谈正在进行。中方代表手持一份特殊的地图——上面标注着“一带一路”银行间合作机制(BRBR)成员机构的全球分布,他指着地图上密集的标记点说:“从2017年成立时的49家到现在的185家机构,这个数字的变化说明了一个事实,国际金融秩序正在经历深刻重构,而中阿合作正在这个进程中发挥示范效应。”阿方代表频频点头,他们刚得知,此次绿色债券的承销商全部来自BRBR机制成员,这种闭环合作模式让中东金融界看到了新的可能性。

在另一间会议室里,一场关于绿色金融的头脑风暴正在进行。工商银行的金融工程师们正在演示他们最新开发的系统,该系统能精准测算每笔绿色债券资金对应的碳减排量。LED屏上正播放着本次债券募投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效果图,太阳能板组成的蓝色海洋与黄沙相映成趣。

夜幕降临,中阿金融人士的交流仍在继续。“十年前我们谈合作还停留在油气贸易结算。”阿方一位代表指着天际线上闪烁的绿色光点,“现在,我们已经在共同定义绿色金融的标准。”

回望这一天,中阿金融合作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战略纵深感。当全球媒体聚焦那56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存量时,更值得关注的是两国在金融基础设施、标准制定、治理体系等深水区的协同探索。正如那支离岸人民币债券的代码将永远镌刻在纳斯达克迪拜的史册上,中阿两国正在国际金融秩序变革的深海中,以坚定的战略选择锚定着合作的方向,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在通往金融多极化的航道上,中阿这艘巨轮正以绿色为帆,以创新为桨,驶向更加广阔的深海!

后记

从中东首个“百校中文”的幼苗,到金融合作中的战略握手,中阿关系以“亲、实、广、深”为经纬,织就了一幅发展中国家团结协作的瑰丽长卷。当哈姆丹学校的孩子们用中文吟诵起新的诗篇,当“天鲲号”“创力轮”在阿拉伯海劈波斩浪,当中国民乐的韵律融入国际古典乐的殿堂,当数字货币悄然链接起两国的资金动脉——这条穿越沙漠与海洋的友谊之路,正以创新的活力、务实的根基、开阔的视野和坚定的信念,持续定义着中国与地区国家关系的崭新高度。在这条路上,两个古老文明的智慧彼此照亮,共同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金色地平线。

(责编:贾文婷、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