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汽车的强力冲击下,第一个“受害者”出现了。
5月7日,吉利汽车宣布将对新能源汽车品牌极氪私有化,价格为每股ADS 25.66美元,总报价65亿美元。相较过去30个交易日的均价,吉利这份报价溢价20%。
极氪成立于2021年,从吉利拆分后,2024年5月登陆纽交所。上市仅一年后,极氪就进入了私有化退市流程,在造车新势力中颇为少见。
按照吉利方面的说法,极氪私有化、回归吉利,是为了进一步落实去年9月发布的《台州宣言》,聚焦汽车主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深化品牌协同,强化吉利汽车的全球竞争力。
但更直接的原因或许是,这家被吉利寄予厚望的造车新势力,上市后股价长期低迷。
极氪上市首日表现惊艳,相较21美元的发行价,收盘大涨约35%。但随后一年间,极氪股价起起伏伏,一度触及13美元的低点,最高也不过33.32美元。在宣布私有化前,极氪股价在20美元上下徘徊。
股价上不去,意味着极氪难以从二级市场融到大笔资金。与此同时,跃出吉利羽翼、独自面对市场的极氪,没能挡住小米等对手的凶猛进攻,保持独立公司上市地位的意义变小。
整个2024年,极氪总销量超22万辆,同比增长87%。但亮眼成绩背后,两款主力车型——大中型猎装轿跑001和中型轿车007的销量高开低走,竞争压力明显。
其中,极氪001去年1月的销量接近5300辆,6月稳步攀升至1.4万辆,下半年却一路走低,12月回落至7700辆。007在1月售出5800辆,这也是新车上市首个交付月;随后一年逐渐下滑,12月跌至不足2500辆。
进入2025年,两款车的颓势仍在延续。今年1~3月,001月销量从超4300辆跌至不足3000辆;007每月售出1000多辆,逐月小幅上涨,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明显。
001和007去年贡献了极氪2/3销量。两款车型表现欠佳,拖累整个公司的表现。今年前4个月,极氪累计售出5.5万辆车,年度目标完成度约17%。
作为“村里首个大学生”,极氪曾被视为国产高端新能源车的代表,产品力出众的001让极氪收获了一众拥趸,“豪华+高性能”成为极氪的醒目标签。
但最近一年多,新能源车企纷纷推出20万~30万元价位的新车,比如小米、蔚来、小鹏、智界、比亚迪、智己等。这些新车既有强劲的动力和出色的操控性,又有车舱内的“冰箱彩电大沙发”,与极氪形成直接竞争。
尤其是小米SU7,这款车的定位和定价与极氪001/007接近,被视为后者的最大对手。去年7月,小米宣布SU7单月交付破万辆;同一个月,极氪001售出9300多辆,相比6月的1.4万辆大幅下跌。
小米汽车冲击波的另一面是,小米去年只做了纯电轿车,尚未触碰SUV市场;极氪X和7X两款SUV的销量持续走高,新发布的7X迅速攀升至月销1万辆左右。
不过,小米将于今年年中发布首款SUV YU7。届时,极氪在SUV市场有可能面临与轿车类似的巨大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极氪启动私有化,重回吉利体系。而在今年2月收购领克时,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在内部信中称,极氪将主打30万及以上市场,以中大型车为主——这是一块尚未被小米纳入射程的细分市场。
面对一飞冲天的小米,极氪阻击未果、销量下滑后,悄然选择“退避三舍”。开国产高性能车风气之先的极氪,俨然成为小米汽车的第一个“受害者”。
在小米汽车正式发售前后,极氪已经意识到SU7的巨大威胁,并全力阻击,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在产品侧,极氪大幅加快“上新”速度,尝试提前卡位。
2023年12月27日,极氪发布纯电轿车007。这款车型的外观和内饰设计偏向运动,动力强大,四驱版本的零百加速仅2.84秒,接近超跑水平,售价却仅需21万~30万元。
一天后,小米举办技术发布会,SU7正式亮相,同样是一款运动轿车。极氪选择小米发布会前一天推出竞品车型007,“狙击”对手的意图十分明显。
除了瞄着SU7打的007,极氪自家标杆001也加入了这场卡位战。
2024年2月底,极氪推出新一代001,车身、底盘、三电、智驾、座舱等均有显著提升,价格却比老款低了3万~5万元,起售价拉低至26.9万元,从三十万元级别杀入二十万元。
一个月后,小米SU7正式上市,定价21.59万~29.99万元。极氪除了007与之对标,降价后的新款001也有一战之力。
但局势并没有朝着有利于极氪的方向发展。当年7月,小米SU7单月交付过万辆,极氪001的销量却在下滑。8月,极氪发布2025款001/007,距离年初的新车发布仅有半年多。
由于车型迭代过快,一些老车主觉得遭到极氪“背刺”。但对于彼时的极氪来说,发布新车、重振人气和销量,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在营销侧,极氪高管频繁发声,吉利管理层也参与其中。
2023年底小米汽车刚刚亮相时,曾在多个城市包下巨型广告屏,向比亚迪、蔚小理、华为等企业“致敬”,但吉利和极氪未在其列。吉利高管杨学良彼时表示:“人要是总想着被致敬就完了,但人要是总想着致敬别人也没啥出息。”
同一时间,吉利麾下的星纪魅族CEO沈子瑜在朋友圈转化小米汽车与极氪的对比,称“这两个车的审美是一个档次吗?”
到了次年2月新款极氪001发布,极氪副总裁林金文称,极氪需要学习小米的营销,但“从主要技术成员构成看,小米就是向我们学习的,一定程度也是向我们致敬的。”
进入2025年,极氪高管的一些刺耳言论,被外界解读为暗讽小米。
比如,今年2月,极氪副总裁朱凌回复一条小米YU7的微博评论时称,“这个行业以前是以抄袭为耻的。”而在4月中旬的极氪四周年活动上,他又引用倍耐力公司的广告语,称“不受控的马力一文不值”——半个月前小米SU7发生惨烈事故,导致3人死亡。
为了阻击小米,极氪在产品和营销上都下了功夫,一系列动作声量不小,但未能反映到销售表现上。一年过去,小米SU7销量节节攀升,极氪001/007却明显下滑。
这并不难理解:就产品而言,极氪001/007与小米SU7各有千秋,大体处于同一档次,谈不上谁压倒谁;而在营销上,“雷神”坐镇的小米远胜于包括极氪在内的所有新势力。极氪没能在产品上建立绝对优势,营销又打不过,蛋糕自然就被小米分走了一部分。
被小米挡住上升道路后,极氪通过发布新车,整体销量仍在提升,但在资本市场上并没有得到青睐。如今,吉利谋求将极氪私有化,可被视为小米汽车“蝴蝶效应”的余波。
极氪股价过去一年的走势,基本上与其新车发布节奏,以及竞争对手的动作相关。
去年5月,极氪刚刚登陆美股时,首日大涨35%至28.26美元,势头颇为惊人。但好景不长,极氪股价旋即掉头向下,8月中旬一度下探至13美元。这三个月,恰恰也是小米SU7发布、销量快速爬坡的阶段。
随后半年多,极氪展开全面阻击,一边更新主力车型,推出2025款001和007,一边拓宽SUV产品矩阵,当年底推出中型SUV 7X。整体来看,这些新车的口碑和热度都不算低。
但与此同时,竞争对手也在快马加鞭。小米加紧扩充产能,月交付量从1万辆进一步提升至2万辆;特斯拉、智界、蔚来、智己等潜在对手也在调兵遣将。极氪面临的战争态势更加激烈。
这种喜忧参半的竞争格局,导致二级市场投资者态度割裂,并反映在去年下半年至今极氪起起伏伏的股价上。多数时候,极氪股价都在20~30美元区间波动。
美股投资人并不青睐极氪。从市销率来看,极氪仅为0.6倍,也就是说市值仅相当于年销售额的60%;这一数字远低于小鹏的2.6倍、理想的1.1倍,甚至低于蔚来的0.8倍。
极氪股价无法继续向上突破,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后果之一是,极氪就算留在美国股市,能够融到的钱也十分有限。
极氪一年前冲击上市,本身就做了比较大的估值折让:IPO估值仅51.3亿美元,相比A轮130亿美元估值缩水近60%。打了个狠折的发行价,让老股东对于IPO态度谨慎,不肯出售太多股份;极氪原本计划募资10亿美元,最终仅募集4.4亿美元。
IPO没能完成预期募资目标,倘若上市后股价飞升,那么极氪尚可通过发行新股等方式,从二级市场汲取更多资金;但一年过去,极氪股价始终不温不火,这条弥补之路也很难走通。
更何况,作为美股上市公司,极氪需要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条条框框,改进公司治理架构和财务规程,按季度披露业绩,并不定期公布公司的大事小情。对于尚处于投入期、每年亏损几十个亿的极氪而言,这并不能带来实际好处,却会因为透明度的提高,让企业承受更大的外界压力。
另一方面,极氪当年从吉利分拆、赴美上市,本就是为了打通更多融资路径,减少对集团输血的依赖。上市一年,极氪减亏成绩斐然,但2024年依然净亏损57.9亿元;再考虑到极氪截至2024年底不到90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储备,极氪手头不算宽裕。
在此情况下,极氪没有必要死守美股、等待“天亮”。启动私有化、回归吉利帐下,继续从集团获得资金、资源的支持,显然是更合理的选择。
事实上,极氪从未真正走出吉利,而吉利也没有真正“放飞”极氪。如果在外“混得不好”,极氪回归吉利几乎是板上钉钉。
吉利四年前成立极氪后,提供了资金、资源、技术等全方位扶持。它将耗费200多亿打造的SEA浩瀚架构授权给极氪,还以OEM方式提供代工,帮助极氪省去了大笔研发、建厂费用,还帮极氪搭建了充电站网络。
另一方面,吉利2022年之后向极氪提供了上百亿元长期贷款,并借助应付账款账期等财务手法,大大减轻了极氪的现金流压力。这也是极氪资金紧张,却没有断裂风险的原因。
去年极氪IPO,吉利汽车认购了2.7亿美元,占4.41亿美元总融资额的六成以上。这导致极氪上市后,吉利所持股权不但没有稀释,反而升至55.3%。
极氪此次私有化回归,年初就有征兆。
今年1月,极氪合并吉利旗下的领克,新成立极氪科技集团。新公司进行品牌整合后,联合采购合并BOM成本将降低5%~8%,产能利用率将提升3%~5%,合并研发投入通过研发协调降低10%~20%,职能支持部分费用降低10%~20%。
这场交易后,极氪股价短暂冲高至30美元上方,但3月中旬后又跌回低位。这或许是促使吉利结束“亲儿子”的海外漂泊,将其迎回家族的最后一根稻草。
另一边,吉利也需要极氪的回归。
吉利长期存在市值倒挂的难题。2024年,吉利总收入突破2400亿元,归母净利润166亿元;当下市值却不到1800亿港元。作为对比,比亚迪去年营收7771亿元,归母净利润402.5亿元,市值却高达1.1万亿港元,市盈率24.5倍。
吉利市值倒挂,缺少高人气的新能源品牌“撑门面”是原因之一。把极氪私有化、拿回来,除了推进所谓“一个吉利”,资本故事也更容易讲得通,困扰已久的倒挂问题也有望缓解。
极氪和吉利,乃至更多车企,正面临一个逐渐显露的新问题:小米做了怎么办?
就产品、技术、价格等维度而言,小米SU7乃至即将发布的YU7,远远谈不上天下无敌。特别是智驾,一场惨烈事故,让小米在这一关键能力上遭遇不小挫折。
但小米汽车的真正刀锋,在于以雷军为中心的“现实扭曲力场”。
这原本是乔布斯和苹果的专利,后来被马斯克学了去,如今雷军和小米也学到八成功力。“雷神”的一言一行,甚至一颦一笑,都会成为网络热议的对象;随之而来的流量风暴,足以让潜在消费者忽视产品本身的长短优劣,转化为小米车主和拥趸。
对于习惯了一板一眼做广告,邀请明星搞营销的车企而言,小米以企业家个人形象为锚点构建营销策略和打法,无疑是一场领先“版本”的降维打击。面对这样的对手,其他车企在营销层面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只能目送小米SU7一骑绝尘。
在小米SU7狂飙突进的一年间,极氪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蔚来、智界、阿维塔、智己等新势力摩拳擦掌,均打算在20万元级别高性能车领域有所作为,但没有一家能够抵挡SU7之锋芒,对标车型的月销量常常只有一两千辆。
能够免疫“雷神打击”的,只有特斯拉、比亚迪等少数车企:前者有马斯克来搅动乾坤,后者胜在价格实惠、用户基数大。
其他车企难以在小米的舒适区硬碰硬,只好继续走差异化的路,要么聚焦于增程式,要么绕过20万元价格区间,做更贵或更便宜的车型。
打不过就绕过,似乎也是极氪的新竞争策略。极氪此前宣布,将主打30万元以上市场;产品路线图上,除了上海车展亮相的“杭州湾库里南”9X,还有一款体型略小的SUV将在下半年发布。这是小米暂时没有触碰的细分市场。
不过,顺风顺水多年后,小米汽车刚刚遭遇了“现实扭曲力场”的反噬。
今年4月,小米交付2.8万辆,依然属于第一梯队,但比3月下滑约1000辆。
此外,小米SU7 Ultra被曝出限制动力输出,车主需要达到赛道成绩才能解锁;发动机盖的碳纤维板也被曝出只有装饰效果。小米不得不出面致歉,宣布暂停新版本软件的OTA,并给选装碳纤维板的用户积分补偿。
小米汽车稍稍放慢了脚步,也让其他车企看到了难得机会。
以智驾为例,小米等车企纷纷将智驾改为“辅助驾驶”后,只有华为ADS尚未改名。这显然暂时成为鸿蒙智行的独占优势。
而从细分车型来看,小米目前只做了中型轿车和SUV,对于小微车型、大型轿车和SUV、硬派越野、MPV、皮卡等,以及增程式车型力有不逮,产品矩阵留有大量空白。相比之下,不少车企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布局。
在雷军的“现实扭曲力场”加持下,小米汽车风头正劲,就连背靠吉利的极氪都难以正面对决。但如今,小米汽车遭遇舆论风波,产品也远未做到全面覆盖,而这正是极氪们在转向错位竞争后,需要把握的关键时间窗口。
参考资料:
海豚投研,《极氪:上市不到一年,“纯电黑马” 为何选择私有化退市?》
市界,《极氪给小米汽车出了个难题》
爱驾天下,《“极米”的恩怨情仇,炸出了圈内焦虑》
21世纪商业评论,《开价470亿,李书福私有化极氪》
新摘商业评论,《估值缩水60%,极氪上市真的被高估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