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巴黎5月23日电 (记者于超凡)5月23日,中欧美智库合作论坛·2025巴黎对话暨中欧美博物馆合作倡议对话会在法国巴黎举办。活动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欧美全球倡议共同主办,来自中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的50余位文化、艺术和学术界嘉宾,围绕“对话未来:中欧美文明交流与和平发展”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中欧美智库合作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公使陈力、法国前总理洛朗·法比尤斯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余俊生作视频致辞,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高大伟主持开幕式。
法比尤斯表示,当前国际形势动荡不安,联合国的权威遭遇冲击,文化交流促进人类团结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博物馆通过连接不同文化而凝聚人心,其中收藏的艺术品和文物能够在每个人心中激起相同情感,进而开启通向共同价值的大门。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我们要重视文化机构对和平的培育作用,通过吸取历史教训构建共同未来。今年也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期待文化机构继续做环保实践典范,通过展览与倡议提升公众对气候紧急情况的认识。
法国前总理洛朗·法比尤斯作开幕致辞。主办方供图
陈力表示,中法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璀璨的文明成就,两国之间的文明互动源远流长。建交以来,密切的人文交往为中法关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中欧虽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不同,但这些差异不应成为交往的障碍,而应转化为中欧文明互鉴的动力。我们要发扬中华文明“和而不同”与欧洲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共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打通东西,破除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叙事,为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公使陈力作开幕致辞。主办方供图
于运全表示,博物馆是推动文明传承的“基因库”,能够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教育和传播资源,帮助民众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认同;是促进文明互鉴的“会客厅”,兼具时间和空间双重媒介属性,其传递的信息更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所接受;是弘扬当代价值的“展示窗”,承载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能够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中国外文局将用好中欧美博物馆合作倡议对话平台,持续深入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促进博物馆与国际传播的跨界融合。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作开幕致辞。主办方供图
余俊生表示,中国始终是文明交流的倡导者、实践者,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以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为脉络,串联起人类起源、文明碰撞、民族融合的宏大叙事,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关键坐标。从元大都的“世界性”基因到今日“双奥之城”的全球舞台,北京将多民族的血脉交融、中西思想的碰撞激荡,转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力量。北京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努力成为世界文明的“会客厅”,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余俊生作开幕致辞。主办方供图
高大伟表示,文博场所凝聚着人类最丰富的精神表达,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希望通过本次对话滋养友谊,促进更深层次的和谐共融。会上,高大伟发布了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中欧美博物馆合作倡议联合编撰的《博物无疆·2025年中国博物馆报告》,该报告分析了中国博物馆的整体格局、演变历程及社会贡献,重点结合中国博物馆的国际合作实践,描绘了博物馆在加深国际社会对华理解、促进文明对话中的角色。
《博物无疆·2025年中国博物馆报告》在论坛期间发布。主办方供图
意大利总统前文化顾问路易·高塔尔、美国商务部前副部长琼·麦肯蒂等与会嘉宾,围绕“如何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博物馆与各文化机构的未来”“美美与共:中欧共话中轴线”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各国嘉宾一致认为,正是在充满紧张与不确定性的时期,文明之间的纽带才显得尤为重要。中欧美作为国际社会关键力量,应重视文化交流的价值,从中获取破解当代难题的启迪,加深对彼此的理解。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分别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中欧美文博机构可以密切借展巡展合作,加强技术赋能文物保护与展示经验交流,更好传递文化遗产蕴含的当代价值,彰显博物馆的多重作用。
作为本次论坛的配套活动,“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主题图片展同日在巴黎开幕。该展精选约100幅优秀摄影作品,通过镜头下的光影叙事,从多个角度、不同维度展现北京中轴线的建筑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人文之美,以及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阐释了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与会嘉宾参观中轴线主题图片展。主办方供图
(责编:崔译戈、刘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