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向“新”发展

在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的高端农机研发和生产基地,《俄罗斯报》网站副执行总编辑叶连娜·奥布耶德科娃和“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国际合作部推广项目处处长克里斯季娜·利亚赫,互相帮对方与采棉机合影;在新疆农业博览园,俄罗斯红线电视台总编辑阿列克谢·祖博克表示,要把所见场景通过视频传递给俄罗斯民众……

近期,参加2025上合组织国家媒体合作论坛的媒体采访团走进新疆,感受新疆农业的向“新”发展。

智慧农业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移动式多层立体轨道栽培系统上,奶油绿、芳妮、爱莱斯特等品种的叶菜青翠欲滴……在新疆农业博览园的智慧农业科技馆,采访团成员感受着农业新技术带来的变化。

品尝着基质栽培番茄,吉尔吉斯斯坦《自由之山报》前总编辑纳拉雷·阿桑巴耶夫表示,吉尔吉斯斯坦是传统农业国,在农业现代化、智能大棚建设方面与中国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智慧农业科技馆负责人闫冀介绍,AI算法每秒处理超10万条数据,联动湿帘风机、遮阳幕、补光灯等设备,有效控制环境波动,保证蔬菜生长,叶菜的生长周期从70天缩短至18—25天。

通过仿生螺旋栽培、集装箱农业、多层立体轨道栽培、往复式循环旋转架系统等现代农业前沿技术,智慧农业科技馆拥有立体栽培、平面循环栽培和牵引栽培三种生产方式,单位面积产出价值大大增加。在这里,所有设备连接着5G网络,通过中央控制系统进行调控,从播种到采收全部实现自动化,还能节省人工、水肥。

目前,智慧农业科技馆全年可以生产叶菜10万公斤,西红柿7万公斤。“我们已经实现90%以上的装备国产化、50余项专利落地。”闫冀说。

据了解,新疆农业博览园引入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2000余项,转化、示范技术成果百余项,申请自有专利30余项。

农机驰骋沃野,产品远销海外

生产车间内,自动导引搬运机器人沿着预设路线穿梭,自动识别二维码,将立体仓库中的生产物料运送至装配线。装配线上,一台台采棉机正在井然有序地组装中。设备状况、工厂日能耗、产品质量分析等数据在数字大屏上实时更新。

这里是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生产车间每5.8小时下线一台六行打包采棉机,每个月产量约30台。”钵施然公司总经理办公室总监吴永丞介绍,“生产基地引进了激光切割机、大型数控机床等设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进一步提升了产品质量。”

10余台各式农机,吸引了采访团成员们的目光。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通讯社社长助理舍尔佐德·伊萨耶夫表示,中国机械不仅实用可靠,价格上也有一定优势。

“2024年,钵施然公司生产的采棉机市场占有率近50%。此外,公司不断开拓国际市场,生产的四行箱式采棉机和六行打包采棉机远销中亚及澳大利亚、埃及等国家和地区。”公司售后服务中心总监曾晓文介绍。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新疆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位居全国前列。

新型种植模式,实现智慧管理

在田间穿着白衬衫、操纵着无人机……新技术、新农机,正在改变传统种植模式。

在农业无人机、农业物联网和智慧农业管理系统的加持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两名90后农民——艾海鹏和凌磊管理着几千亩棉田。刚开始,当地种了几十年棉花的农民听了他们的计划连连摇头,“3000亩棉花地需要二三十人来管理,仅凭两个没有种地经验的小伙子,怎么可能成功呢?”

两个年轻人采用“棉麦分播”技术,有效保证棉田出苗率,让采收面积大幅提升;全程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农药用量更少、成本更低;使用遥感无人机完成棉田株高监测工作,精准记录棉花生长高度变化;采用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实现化肥减量……两个人不但能管,还管得好、产量高。

几百公里之外的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田间管理也在科技助力下发生着变化。

5月,正是忙活田间管理的时候,玛纳斯县的棉田里却几乎看不到人,智能打药机来回穿梭。玛纳斯县乐土驿镇上庄子村种植大户宋国林说:“村里有农机专业合作社,拖拉机全部配备了卫星导航无人驾驶系统以及新式精量播种机、智能打药机等新型设备,从种到收都是机器来干活。”

啥时候打药,也有人提醒。玛纳斯县广东地乡广丰村村民徐荣文告诉记者,棉田里有自动观测设备,技术人员会根据自动观测信息提示她。“农业高科技成了我们农民的‘田保姆’,种地更轻松、更有底气了。”徐荣文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8日 11 版)

(责编:袁勃、徐祥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