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汉学家:愿做中外对话“筑桥人”

与会汉学家们在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现场合影。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供图

人民网北京7月16日电 (瓦利德)7月10日至11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京举行。本次会议以“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为主题,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嘉宾出席。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民心相通领域作出贡献的汉学家们也相聚于此,共商文明互鉴之道。他们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中国提出的系列全球倡议以及中华文化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印度汉学家魏汉表示,中国召开此次会议为各国政要与学者搭建了重要平台,共同认真思考当下全球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罗马尼亚汉学家皑玛认为,在世界面临严峻形势时举行此次会议,为解决地缘政治冲突、探索团结人类的共同价值观提供了宝贵契机,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促进和平与全球对话的责任担当。阿根廷汉学家斯蒂文·索特雷则认为,本次会议充分体现了中国的远见卓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差异并非世界冲突的根源。

中国倡议:推动全球发展与和平

近年来,中国提出一系列全球倡议和理念,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三大全球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这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繁荣的美好愿景,也引发了与会汉学家们的热议。

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越南汉学家范玉雪认为,这些倡议为当前国际社会提供了超越对抗、走向合作的新思路,有助于各国在多元文明框架下寻求共识,以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与和平共处。

“天下一家”——吉尔吉斯斯坦汉学家金淑贤高度评价中国倡议蕴含的理念:坚持互学互鉴,摒弃对抗思维,尊重各国特点及发展选择,倡导建立开放包容的伙伴关系。

伊朗汉学家艾森表示,中国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端,反对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斯蒂文·索特雷则认为,全球文明倡议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要义是求同存异、和合共生。这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并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响应。

中华文化:为世界注入包容与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是与会各国汉学家关注的焦点。他们认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约世界五分之一人口。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不仅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也是应对全球挑战的智慧源泉。

“当今全球遭遇信任赤字,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互敬互信等理念恰是实现和平的一剂良方。”魏汉说道。

金淑贤指出,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中庸之道”讲的是追求平衡,“礼”强调尊重别人,“仁爱”则鼓励关心和帮助他人。“这些思想如果在国际上得到更多关注,将有助于不同文明之间增进信任,减少冲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艾森指出,中国文化提倡以德服人,倡导“和而不同”。他对这一思想高度认可。

皑玛则聚焦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当代启示。她指出,这些价值观不仅仅是中华历史传统,更是优秀的公共产品。“当世界陷入道德困境,这些中国价值观便极具参照借鉴价值。”

汉学家:做中国与世界相知相亲的桥梁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外之间相互了解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在这一过程中,汉学家们扮演着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角色,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使者。

范玉雪对此有着深深的使命感。“我们不仅研究中国语言、历史和哲学,也致力于增进中外相互理解。中越文化有诸多相似之处,理性对话和文化互鉴可以促进两国人民相知相亲。”

魏汉认为,汉学家们对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有着深刻理解,今后会更加积极参与中外对话,纠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促进民心相通,为推动建设以相互尊重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作出贡献。(编译:王晶)

(责编:贾文婷、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