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喀布尔2月21日电 记者手记|阿富汗难民:乡关已至 归路崎岖
新华社记者李昂 聂新宇
不久前,阿富汗人艾哈迈德·法希姆一家五口刚刚结束在巴基斯坦长达两年的漂泊,回到祖国的土地上。目前,他们暂时居住在托尔哈姆加特边境口岸附近。
“许多难民已一无所有,我们期待能获得更多援助。我们当前最迫切的需求是衣物、食品和住所。”30多岁的法希姆站在一顶印有中英文“中国援助”的帐篷旁对记者说。他的家乡在阿富汗巴格兰省,那里贫困的现实状况让他倍感无奈——既无栖身之所,亦无可耕种的土地。但他仍对记者讲述着对重建生活的憧憬,谈吐间透露出受过良好教育的气质。
据统计,在过去一年里,近200万因躲避国内战乱和饥荒而进入巴基斯坦和伊朗的阿富汗难民陆续返回家乡。
28岁的难民阿萨德有4个孩子。在巴基斯坦避难期间,他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经历了种种艰辛。如今他回到祖国,迫切希望能尽快过上正常的日子。“我打算先给家人盖房子,然后当一名砖窑工人。”
托尔哈姆加特边境口岸位于阿富汗东部楠格哈尔省,靠近巴基斯坦。站在口岸附近,记者目之所及的难民中,未成年人占据了一大半——阿富汗普通家庭大多有4个甚至更多孩子。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亟待政府解决的难题。
与此同时,对他们而言更紧迫的问题是生存。在托尔哈姆加特边境口岸,先要学会辨识地雷和其他路边潜在爆炸物,每一个归国难民都要接受相应的短时培训。此外,联合国难民署还专门针对妇女设立了女性求助点。
从边境返回首都喀布尔后,记者来到阿富汗临时政府难民和遣返事务部,采访了该部发言人阿卜杜勒·穆塔利布·哈卡尼。说起中国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哈卡尼说:“我们衷心感谢中国在关键时刻给予援助,尤其是在大量阿富汗难民从伊朗和巴基斯坦返回的时期。中国的援助恰逢其时,我们对中国深表感激。”
哈卡尼表示,安置归国者的挑战巨大,而中国作为阿富汗的友好邻邦,向阿富汗提供了大量急需物资,包括帐篷、毛毯、车辆、救护车和水罐车。这些物资已分发至各大边境口岸,为处于困境中的阿富汗难民雪中送炭。
(责编:苏缨翔、崔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暂无评论内容